梁实秋曾言:“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而对俞乃思而言,追求新闻理想的热与对文学道路的痴一并揉进了一张纸中,这位曾经连拼音都认不全的烧窑工,纸里包着火,他百万字的作品把薪助火般,越烧越旺。新华社高级记者刘卫兵给予评价:“追求缪斯四十载,乃是农民有所思”。
掐不灭“文学心火”的烧窑工
“像我这样死心眼搞文学创作的人,在农村,是个异类。”俞乃思从小在穷山沟里长大,1981年,中考落榜,18岁的他迫于生计只能去窑厂做烧窑工。那时小年轻们闲时都爱聚在一起抽烟、打牌,这样日复一日让他觉得空虚,一次偶然翻阅文学杂志,文学的世界让他燃起心火来。“我那会农村可读的书不多,没新书看,我就自己瞎想,并试着把故事写下来。”俞乃思将处女作《同床共乐》寄给县文化馆办的杂志《繁昌文艺》,意外被发表出来。他从一名烧窑工转变成镇党委宣传干事—“草根记者”,慢慢成为一些报刊的特约通讯员。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芜湖市孙村镇开始走上以乡村工业为主导的道路。农民初尝有钱的滋味后,纷纷涌向赚钱的路子上。俞乃思任由文学心火燃烧,一心奔着文格子走。因为学历低,他变成广电系统的合同工,在各个村里爬电线杆牵线路,给村里人装有线电视。他有过因为一篇稿费不及一名服装厂女工一天裁剪钱被人奚落;有过在谈钱的饭桌上分享最近看过的好文,被人背后笑说是“孬子”;有过因为在农村找不到名师益友,只能靠从书里、杂志和报纸上吸收文学电波。“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在读到夏尔·丹齐格书中这句话时,俞乃思掸了掸身上的灰,继续往前走。
这个不爱喝酒,不爱抽烟,所穿衣服领口磨破也不在意的农民,从读者蜕变为作者的道路上,爱书,惜书,藏书。装修房子时,面对堆满整间房子的书山,俞乃思的妻子说:“我家家徒四壁,空有千金精神财富。”在一次青岛笔会归家时,为了给工作室节省两百元的托运费,俞乃思将会议期间收集到的两大捆书直接用手提着上下高铁,回到家手指间勒出血来。
2017年第7期《时代邮刊》“独家策划”专栏《向逆袭者致敬》,俞乃思读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给编辑部写了一封名为《我就是一名逆袭者》的信讲述自己的故事。由此被编辑部评为“2017年度时代邮刊十佳读者”,他动身前往湖南参加笔会时,他的妻子说:“你又不是最佳作者,只是个最佳读者,有什么可兴奋的,有本事你获得十佳作者!”
《时代周刊》作为发行量过百万的大刊,凭借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从不缺书迷。每当俞乃思读到让他产生共鸣亦或是精彩的文章时,总是忍不住写下当下的内心感受,这些读后感被他整理后寄往期刊编辑部,多次刊发在“编读链接”板块。俞乃思说:“她不懂,我的激动来自于,《时代邮刊》的老师注意到了我这个来自800公里外的文学爱好者。每每与作者及编辑老师产生思想联结,这大概就是‘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一个个夜晚,流连于一页页沉寂书稿中汲取文学滋养,伏案时,俞乃思看见了诗人眼中的星星。“上世纪80年代,我就读到诗人李瑛的一篇佳作,有一句诗大致意思是摘来一把‘星星’,撒进他的锅里,完成惊人的一‘跳’,别致的星星也长久闪烁在我的记忆中。”俞乃思说。他扎根在孙村,不断阅读,不断写作,随着越来越多作品见刊,人们开始叫他“草根作家”。芜湖市文联王永祥说:“乃思什么都写,有点像当年的赵树理,农民需要什么他写什么,通讯、散文、小说、报道、材料,甚至领导的讲话稿。写来写去,主题不变,除了孙村还是孙村,这些信息是那么让人振聋发聩,兴奋不已。”
四十年逐梦耕耘,俞乃思先后出版《乡风飞扬》、《孙村印记》、《行走孙村》、《“无证记者”的新闻课》、《孙村,我的家乡》等七本专集,如今五十多岁的他依旧行走在追逐文学梦的道路上。俞乃思说“我从事新闻,文学一直没离开我,它是相辅相成的。”每年芜湖市主流媒体举行征文活动时,俞乃思总会满怀热情,写作投稿。他的女儿在文章中写道:“正是那些书和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挑灯夜读,疯狂地汲取一切优秀知识,才促成他写作水平的飞跃。当初那个文笔质朴带着土气的青年,如今也能写出优美的诗句散文。”
“乡村土记者”的“新新”之火
“写人所未写,知人所未知。”俞乃思的文学心火在采写新闻时,成为一股“新新”之火在燃烧。1983年乡广播站将《同床共乐》安排播出,俞乃思一下子变成孙村乡的“名人”。1987年孙村乡广播站有位记者兼编辑老师患病离世,乡党委破格将俞乃思从九连大队窑厂,调令到孙村乡广播站来接班。俞乃思也从闲时写散文小说的野路子,渐渐转变为搞新闻的正规军,“本以为会在窑砖的灰尘里度过一辈子,面前却突然出现了一条敞亮的新路。”俞乃思说。
最初走上岗位采写新闻稿时,俞乃思上稿心切,稿子大多石沉大海。为了端住饭碗,俞乃思报名参加合肥市相关部门在省军区大院举办的新闻培训班,将老师前辈推荐的新闻理论书买回家看。他有过因为掌握体育知识不充分,将身材并不十分高大的球员写成“频频扣篮”;有过因为主观臆断,将登报照片中的中学教师写成青年农民;有过因为疏于采访,凭着一些材料提建议造成稿子失真。在一次次采访写稿实践中反复琢磨,上学下问,不断总结失败教训,他的稿件渐渐出现在报纸版面显眼的位置上。
工作十几年后迎来企业改制,当时镇党委书记曾询问俞乃思,有没有想调去企业,俞乃思说:“我好得很,我就喜欢这个工作,我经历5任党委书记,一直干到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孙村成为工业新镇,俞乃思作为乡村基层“土记者”,热情地要将家乡新人新事向外宣传,他用有新意的文字记录着家乡的新变化。俞乃思说:“我是一个‘草根记者’,我的生命、我的根就在孙村的沃野上。”
在寻找新闻角度和写标题上,俞乃思也总是别出“新”裁。在孙村镇纪念人字洞发现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上,国内外专家及领导轮流上台发言。俞乃思却将目光锁定在台下工人盛宏江的身上,他是第一个将国保单位——人字洞化石带到北京中科院的人。俞乃思说:“80年代一个工人喜欢看化学杂志,晓得这个是化石,那时候不得了。”随后他以《人字洞发现第一人》为标题写稿,成为大江晚报的二版头条。
2022年初,芜湖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下派30个护士支援孙村镇抗疫,此时媒体上关于抗疫护士的报道角度丰富多样,俞乃思手上的相机寻不到拍摄的机会。直到第二天早上护士们来镇政府集合穿戴衣服领材料,几个护士把政府玻璃幕当作镜子整理衣冠时,俞乃思见状立马咔咔咔地连拍,将稿子标题定为《对着政府玻璃幕整衣冠》,别具一格,迅速被官媒采用。“女护士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们想以好的着装面对孙村人民。此时无声胜有声,她们已经在提前准备战斗。”俞乃思说。
从窑厂脱坯工到镇党委宣传干事,从镇文化广电中心常务副主任到乡镇微信公众号采编者,俞乃思的作品也从孙村镇广播站传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在《“无证记者”的新闻课》中,俞乃思结合自己三十多年来的采写经历,总结成“伏案十悟”。他认为搞新闻要“把‘眼大无神’转为‘摇人心旌’,把‘司空见惯’转为‘独家报道’,把‘陈词滥调’转为‘骤响易彻’,把‘众人都摄’转为‘应该不照’”,追“新”是他新闻生涯中的主旋律。
薪火相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到女儿俞书琪结婚时,俞乃思送出了一份“文化”嫁妆。“我女儿结婚,我给她送出五件礼物,其中一件是我女儿跟女婿出生那天的国内十种大报,一件是请画家,给他俩按照结婚照合影画一张油画,又请书法家把他俩名字合在一起写成一幅对联。”俞乃思在台上打开礼物时现场响起大片掌声,“我孩子同学在台下感动得流泪,他说我们见证那么多场婚礼,这一次最文艺,还是一位农民父亲送出的。”之后俞乃思以《我送女儿的文化嫁妆》为题写文发表在新安晚报上。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亲自签发,在全国“学习强国”总平台上进行了转发。
俞书琪曾写道:“那么些年,在他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染上文艺范,又在他的培养下,义无反顾地坠入文学梦。不胜惶恐,却又满怀高兴,为着他的荣光。”在文字里浸泡半辈子的俞乃思,认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他一直用儒家文化要义来引导女儿为人处世的方式,言传身教。为了生计,曾经俞乃思夫妇不得不将刚满周岁的女儿送到外婆家照顾,后来接女儿同住都要经过外公外婆再三劝说。孩子读书后,为了接送孩子上下学,俞乃思与妻子三点一线奔波,俞书琪渐渐和家里一屋子书处成了好朋友。
从小到大,俞乃思给孩子买最多的就是书,90年代一套一两百块钱的书他会省吃俭用买下来。“在农村上小学,能够给她买全套《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的,孙村镇也就我俞乃思。”在县城租房陪孩子读书7年间,俞乃思为了不让女儿喜欢的书躺在地上,花大力气买来2个铁皮橱子作书橱。他的妻子不同意,觉得回家还要花运费拉书橱,费力不讨好,但俞乃思认为“读书没有书橱怎么行呢,当时书都放在地上,给孩子营造书香环境和氛围的投资在一个家里是最大的投资。”
直到现在,这两个沉甸甸的大家伙还摆在俞乃思的资料室里。而女儿如今的蜕变也印证了父亲当初的话。从汉语言文学学士到出版专业硕士,俞书琪走向南京大学的每一步,都不轻松。“她本科还是当时南方的一座普通院校,没想到她给自己立志,要考南大研究生。”俞乃思说。冬季没有空调取暖,俞书琪整天躺在被窝里,一个人看书蛰伏,最后以超国家线70多分,超南大院线十几分的好成绩进入复试。
俞乃思在陪伴女儿前往南大面试路上,看到雨果书中的一句话:“世界上如果没有出版,万古如长夜。”“我当时就讲书琪把这句话记住,如果主考官要问你出版方面的问题,你就把这句话首先抛出来,保证你能得高分。”俞乃思说。在主考官问道报考出版专业原因时,俞书琪以雨果的话来抛砖引玉,最终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通过笔试、面试的良好成绩赢得了南大的录取通知书。
俞书琪在文章里写到:“我和父亲开玩笑,就凭你个初中毕业,连拼音都认不全的家伙居然还混到所谓‘农民作家’的称号,还出书,纯属走运。”但她没提的是,当她翻开父亲的处女作《同床共乐》时,表情由漫不经心变得郑重起来。当时初中毕业还是无业游民的父亲,用朴实的文字勇敢展望梦想,心系国家宏途,让她肃然起敬。如今,她也出版了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书籍《未来零售》,她的文学梦是父女俩共同的梦。
从1983年迄今,俞乃思蛰伏在安徽芜湖之畔的繁昌区孙村镇,用三十多年的坚守,传播乡村文化,宣传孙村故事,塑造乡间人物,书写乡俚农俗,在收获了家庭幸福的同时,作品频频上大报刊,也获得了众多的荣誉。通讯《改制前后》捧回了全国党建研究会党建文稿年度评选大奖;特写《三篇报道见证三次跨越》刊发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工作》杂志上;散文《楠木香润人字洞》被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用……现在是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铁军精神”宣讲员、区人武部义务报道员。邓小平题写刊名、团中央主管的《中华儿女》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
俞乃思说:“我将‘斯文扫地’置换二字,反其意行之,用‘思文骚地’作网名,这包含了我的名字和梦想!”在五十知天命的年纪里,俞乃思纸里包着的火仍在燃烧,他行走在孙村乃至更广阔的大地上。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1-18
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06-27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