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歌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匠之歌 > 正文

河北“草根”收藏家袁增木:二十万件藏品里的民间文化守护者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记者\宋金甫 2025-09-21 10:22

一位普通农民,三十余载执着收藏,从门券报章名人墨迹到民俗器物,他用双手搭建起一座民间文化宝库,让历史记忆在乡土中生根发芽。

在河北省定州市砖路镇北古山村,一位名叫袁增木的农民用三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非凡的文化坚守。他从1980年代开始收藏,至今已积累二十万余件藏品,从清代京报到现在的生活物件,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民间文化的记忆。

去年7月,袁增木荣获第二届“河北省特色藏书阅读达人”称号,他的收藏故事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01 过去:梦想萌芽的收藏起点

袁增木生于1969年,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他的收藏之路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只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单纯热爱。

他从门券、报纸、书刊等小件物品开始收集,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1989年参加高考后,他没有选择固定职业,而是留在农村,一边务农一边搞收藏。

袁增木早期收藏了大量电影画报、书刊、报纸和门券。他的收藏中包括清代以来的1000多种报纸,其中最早的是清代京报。

这些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废纸”的东西,在他眼里却是无价之宝。资金有限的年代,他省吃俭用,奔波于各地寻找藏品,一点点积累自己的收藏。

“我只是个充满梦想的农民,不善交际,就剩下那个不合时宜、不合身份的爱好——用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各种社会现象”,袁增木曾经这样描述自己。

02 现在:成果丰硕的收藏生涯

经过三十多年的坚持,袁增木的收藏已形成相当规模。他的收藏范围包括电影海报、书刊、报纸、门券、书法作品等。

2011年时,袁增木就已经收藏了十万余张电影海报和许多旧式农具。如今,他的藏品总量已达到二十万余件。

袁增木的收藏不仅限于收集,他还注重研究和文化传播。他文笔好,是保定门券收藏研究网的多产写手,经常撰写诗歌,网络有其6000多首诗歌和文章记录生活点滴和社会现象。

书法家题字也是他收藏中的特色部分。曾有80多位书法家为他的收藏博物馆题了馆名“圆梦园”,其中包括新加坡、中国书协理事等海内外书法名家,300多位书画家高僧大德支持感恩母爱专题录其感恩母爱的诗歌。

2023年5月,河北省启动了第二届“河北省十大藏书家”暨“寻找特色藏书阅读达人”评选活动,经过严格评审,袁增木于2024年7月荣获“特色藏书阅读达人”称号。

03 未来:文化传承的梦想与期待

对于未来,袁增木有一个创办农俗馆的梦想——他称之为“圆梦园”。他希望用老农具还原以前的生活状态,让后人能够直观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俗生活。

袁增木计划更多地发挥收藏的教育功能。他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够服务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扩大展览空间也是他的梦想之一。目前由于场地和资金限制,他的大量藏品还无法充分展示。他希望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场地,让更多藏品与公众见面。

随着年龄增长,袁增木也开始考虑藏品的传承问题。他希望这些凝聚了毕生心血的收藏能够找到合适的归宿,继续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如今袁增木依然居住在北古山村,每天与他珍爱的藏品为伴。

那些经过他精心整理的收藏品,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从明版古籍清代京报到现代门券,从传统农具到书法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记忆。

袁增木的梦想依然在延续——建设他的“圆梦园”农俗馆,让更多人能够通过这些实物,触摸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责编 李媛】

华蓉陶瓷:以德做人,以艺做砖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1-18

俞乃思:纸里包着火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26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