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一颗甜甜的、凉凉的白色糖丸。去卫生站吃“糖丸”是一件令人期待的趣事,它是由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或阿姨递过来的,是打针吃药岁月里唯一值得期待的“奖励”。我们或许曾以为,那只是一颗好吃的糖。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颗看似普通的糖丸,曾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公共卫生战役的核心武器,它守护了亿万中国儿童的健康,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小儿麻痹症”的威胁。我们都不知道,这颗小小的糖丸,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他的团队,用智慧、汗水甚至自己孩子的健康为赌注,为我们换来的“健康铠甲”。它守护了整整三代中国人,让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它的背后,是一位被誉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的伟大科学家——顾方舟教授。人们更愿意亲切地称他为“糖丸爷爷”。
可怕的“恶魔”: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在了解糖丸的故事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它的敌人——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简称“脊灰”)。在糖丸问世之前,有一种疾病是无数家庭的噩梦,它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它是什么? 这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它的绰号:“小儿麻痹症”。因为它主要感染5岁以下的儿童。病毒会攻击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神经性瘫痪。一旦瘫痪,便是终身残疾。孩子们可能因此无法行走,只能依靠拐杖、轮椅生活,甚至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曾经的肆虐:在疫苗问世前,脊灰是全球性的瘟疫,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无数孩子因此致残,家庭陷入痛苦。新中国的儿童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病在中国曾多次大规模爆发。一时间,恐惧笼罩着每一个家庭,父母们不敢让孩子出门,生怕被这个看不见的“恶魔”盯上。
临危受命:中国的“脊髓”保卫战。1955年,疫情在江苏南通暴发,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大多为儿童,466人死亡。形势危急,国家必须行动起来。当时,刚从苏联医学科学院深造归国的顾方舟,临危受命,肩负起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重任。当时,世界上存在两种技术路线:灭活疫苗(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活疫苗),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关键的决定。灭活疫苗(IPV):由美国科学家乔纳斯·索尔克研发,通过注射接种。病毒已被杀死,安全,但成本高,需多次接种,且主要预防发病,不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减毒活疫苗(OPV):由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萨宾研发,通常口服。病毒经过处理后毒性减弱,但仍具活性。它成本低、接种方便(像吃糖一样),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在肠道内产生强大的局部免疫,有效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中国一定要走活疫苗路线!”顾方舟力排众议。为了让亿万孩子用上疫苗,他选择了那条更有效、也更艰难的路。基于当时中国国情——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医疗资源匮乏,顾方舟以非凡的科学远见和责任感,毅然选择了减毒活疫苗这条更适合中国的路线。
筚路蓝缕:从零开始的艰辛研制。1959年,顾方舟带领团队远赴云南昆明,在荒僻的西山脚下,硬是用手和肩建起了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没有设备,自己造;缺乏经验,摸索着干。他们从猴子肾脏细胞培养开始,一步步分离病毒,进行减毒处理。疫苗研制出来后,首先需要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之后,更严峻的考验来了——人体试验。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顾方舟没有丝毫犹豫,他喝下了第一瓶疫苗溶液。同事们紧随其后。证明对成人安全后,另一个难题出现了:疫苗的主要使用者是孩子,它对儿童是否同样安全?这是一个伦理的困境,也是一个父亲的选择。顾方舟毅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给自己当时仅几个月大的大儿子,喂下了疫苗。“我不让自己的孩子吃,怎么能让别人家的孩子吃?”这是一个科学家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也是一位父亲对天下孩子的无限大爱。在顾方舟的感召下,团队成员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了疫苗。实验室里弥漫着紧张与期待。漫长的观察期后,孩子们一切正常!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这意味着疫苗研制成功了!
为什么是“糖丸”?疫苗液体需要冷藏保存,否则会失效。这对于地域辽阔、冷链运输不发达的六十年代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将疫苗送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偏远山区?顾方舟再次展现了他的智慧。他创造性地将液体疫苗融入糖浆,再裹上糖衣,制作成了固体的小糖丸。糖丸的好处显而易见:口感极佳:孩子们不再抗拒,甚至主动要求吃。便于保存和运输:糖丸可以在常温下保存数日,方便防疫人员翻山越岭送到全国各地。剂量准确:每一颗糖丸都是一份准确的疫苗剂量。这颗小小的糖丸,其实是一座精密的“防御工厂”:口服入肚:糖丸中的减毒活病毒进入肠道。模拟感染:它们在肠道内轻微繁殖,模拟一次悄无声息的“感染”,足以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身体因此产生针对脊灰病毒的抗体和肠道局部免疫。建立防护:当真正的野生脊灰病毒入侵时,这些早已严阵以待的抗体和免疫细胞能迅速将其消灭,保护孩子免于瘫痪。它不仅保护了服用的孩子,还能通过孩子排出的疫苗病毒,在社区内形成“群体免疫”,间接保护未接种的易感人群,从而彻底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这颗小小的糖丸,从此成为了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一个伟大发明。不是院士,却是人民心中的英雄。
自1960年代“糖丸”在全国大规模推广以来,中国的脊灰发病率急剧下降。无数卫生工作者背着冰壶,走遍千山万水,只为了把这份“甜蜜的健康”送到每一个孩子口中。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那颗小小的糖丸,彻底消灭了那个曾经肆虐的“恶魔”。 这颗承载着无数人爱心、奉献和智慧的糖丸,最终实现了它的历史使命。顾方舟教授一生低调,他并非院士,但他的功绩远超许多头衔。他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尽管如今为了绝对安全(极低概率的疫苗相关病例),我国已改用更先进的“脊灰灭活疫苗(IPV)”替代了“糖丸(OPV)”,但顾方舟和糖丸的功勋永不磨灭。
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顾方舟被追授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奖章,这是国家对一位一生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最高肯定。2019年1月2日,顾方舟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临终前,他留给世人的话是:“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今天,当我们已不再需要服用糖丸时,那段历史不应被遗忘。每一颗甜在嘴里的糖丸,都凝聚着一位老科学家和他的团队毕生的心血与牺牲。
顾方舟教授的一生,是“医者仁心,科学家报国”的完美诠释。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充满大爱的慈祥爷爷。他将毕生精力融入一颗小小的糖丸,让它甜了无数中国孩子的童年,更守护了他们健康成长的权利。当我们回忆童年那抹甜味时,请不要忘记这位为之倾尽一生的“糖丸爷爷”。他的故事,是科学精神的赞歌,是无私奉献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颂。
永恒的丰碑: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一颗甜甜的糖丸,一位伟大的爷爷:让中国孩子远离小儿麻痹症。
谢谢您,“糖丸爷爷”。您给的糖,很甜,很暖,守护了我们一生。
(作者:张华博士 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11-03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9-15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