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的周忠良,是江苏省响水县六套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主任,中共党员。30多年如一日,紧捏手中的银针,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旨在用最好的方法、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和最好的效果,解除百姓的病痛和疾苦,乐做传统医学宝盒里一枚闪光的“银针”,为“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在最最基层的卫健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初生牛犊不怕虎 壮志雄心技不如
197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周忠良,高中毕业后,受祖父、父亲和叔父的影响,自幼耳濡目染,目睹长辈们仅凭一枚银针,便能去除病痛。医者的成就与患者的喜悦,在他心中深深埋下了学习中医针灸、为民送福的种子。
除了家庭影响之外,1993年周忠良随县内名中医系统地学习中医针灸。先后研读了《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经络学》《针灸学》《十二经络穴位歌诀》《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等中医学方面的经典著作。
中医学习之路,布满荆棘,充满挑战。无数个清晨与夜晚,周忠良潜心钻研厚厚的经络图册,背诵着“一手太阴是肺经……”等《穴位歌》。每一个穴位、每一条经络的把控,都伴随着超强的记忆与无数的实践。针灸技术的扎实功底,针灸技艺的独特疗效,始于他对对庞大而奇特的经络穴位体系的好奇与喜爱,成熟于持之以恒的摸索与精进。
初期在棉枕、纸垫上反复练习扎针,捻、转、提、插……时间久了,虽指腹破皮成茧,终练就稳健的腕力与指力。后在师兄师姐们的热情帮助下,于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相互施针,切身体会针感与“得气”。正如《标幽赋》所言:“得气者,如鱼吞钩之沉浮”。历经4年刻苦钻研,系统掌握了十二经络循行、穴位定位、功能主治及针灸组方,能够独立处理颈肩腰腿痛等常见病症。
1996年6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周忠良,以为自己能“独立门户”了,便在六套中心卫生院开设了“针灸理疗科”。 当时,因过于年轻,业务技能与临床经验都不足,加之科室条件简陋,最初日门诊量只有两三个人。有时来就诊的患者,见他是个毛头小子,信任度几乎为“零”,与他简单交流几句便扭头走人。还有人冷嘲热讽:“小年轻,学针灸,嫩着呢;不坐一二十年‘冷板凳’,这碗饭怕是不好吃哦”。当时的周忠良,真是十分沮丧,压力千钧。
患者的挑剔、自身技能的不足,父母也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多次劝他放弃学医,改行跳槽。然而,年轻气盛的周忠良,认准的路,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他有着坚强的信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执着,只要努力,只要勤奋,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痛定思痛求突破 逆流勇进“充电”忙
周忠良初期的从业生涯,是在无数次挫败中度过的,既有无可奈何、亦有准备放弃的念想,直到一位面瘫患者的到来,让周忠良坚定了坚持下去的勇气与决心。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面瘫患者。患者嘴角歪向左侧,右侧抬眉困难,面部板滞,喝水漏水,讲话吐字不清。古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之说,但因缺乏经验,且这是接诊的第一例面瘫病人。周忠良结合自己所学理论,思虑良久,决定冒险尝试。他在患者面颊左侧颊车,地仓穴以及左手合谷穴,缓缓下针,并在颊车、地仓穴接通电针仪,调为连续波泻法。随着电针有节律地跳动,患者僵硬的肌肉开始微微松弛,歪斜的嘴角竟慢慢地矫正了很多。此时此刻,他心情异常激动,滚烫的泪水滴在扎针的手背上,温暖了他几乎变凉的心,更是大大增强了他学习中医针灸的信心。沉静下来后,他意识到,经络辨证非常重要,尤其是循经探查要准确,下针得气后立见成效。
一次次的施针,效果有时难免差强人意,那种愧疚与无奈之情难以言表。但作为一名医者,虽学习针灸之路充满艰辛,也要迎难而上,一定要将所学知识与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解决他们就医难、就医贵、就医不便等困扰。他怀揣学医为民的信念,决定外出学习深造,只有精湛的技能武装自己,才能增强为百姓去除病痛的本领。
从2007年3月起到今年暑假,周忠良先后到南京新中医学研究院进行膏药配方及熬制方法培训、江苏省卫生厅举办的康复治疗师培训;北京世纪一康医学研究中心进行极易针灸、超微针刀及圆利针疗法培训,广州普骨伤医学研究院进行基层医疗培训,北京国医康源晶月医学研究院进行无痛精准手三针培训和颜面气血导引术技术培训等。
求学之路的艰辛,周忠良刻骨铭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去北京学习,需坐10多个小时的长途大巴,一路颠簸,到达时,常常是头晕脑胀,苦不堪言。为减轻经济负担,途中常以泡面充饥,住宿也是挑最便宜的小旅馆。然而,走进课堂,聆听老师精彩的讲解,他仿佛进入了中医的天堂。老师们将中医理论、阴阳升降、五行生克等阐述得淋漓尽致,常常一讲便是两三个小时。每位老师都有独到之处和新的治疗方法,都让他如饥似渴,忘我的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医世界里。带着满满的收获,他早已把吃辛受苦忘得一干二净。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本领增强作用大
腹有诗书气自华。近年来,周忠良通过外出深造、以会代训、短期跟班等渠道,对中医针灸理论日益精深,掌握得比较系统,并能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患者的良好口碑。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患者,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均能在1-2个月的时间内,使患者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对于面瘫患者,运用针灸配合膏药贴敷,双管齐下,均能在短期内治愈。让周忠良至今难忘、并引以为豪的一个实例,使他更加充满自信。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江苏省卫健系统一行30余人,深入基层例行工作检查。这天下午两点多抵达医院时,带队的李主任突发胃痛,双手捂腹、弯腰进入针灸室时,仍痛苦难忍。他通过详细询问辩证之后,为其针刺右合谷、右足三里、左内关穴。下针五分钟后,疼痛减轻大半。约莫30分钟起针后,疼痛完全消失。检查组一行,个个竖起大拇指,为他的针灸技术大加赞赏。
多年来,他坚持边学习边总结,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腰椎间盘突出,运用针灸、微针刀结合和中药外敷等疗法,效果更为显著;中风偏瘫、强直性脊柱炎等患者,在治疗方面形成了特色专长。邻镇的患者桑某某,男,34岁,患强直性脊柱炎,曾在大医院专科治疗一年,花去6位数的医疗费用,疗效甚微。来医院找周忠良诊疗时,颈、肩、髂骨、双膝仍十分剧痛,简直道理痛不欲生的地步,
他采用针灸、刺血,并结合中药秘方进行“三联疗法”,半个多月后,其疼痛得到明显缓解,至今未复发。桑某某满怀感激,还为周忠良转介绍了涟水、淮安、江阴的几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约半个月治疗,均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周忠良深知针灸的适用范围远超疼痛领域。 俗话说,“针灸治百病”并非空谈。如过敏、咳嗽、胃病、男性病以及内、外、妇、儿科诸多疾患,皆可通过针灸治疗,其疗效毫不逊色于其他疗法,且具有简便、灵验、价廉、安全、痛苦小、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等独特优势。
在日常诊疗工作,周忠良对困难群体、残疾人,都能用早上班、迟下班、或忙加班等,奉献爱心,免费服务。现在,他的针灸科日门诊量正常在30人左右,每年接受患者赠送的锦旗15面以上、感谢信50多封,2015年以来,连续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深知学医之艰辛,行医之责任。未来,周忠良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断汲取古人的智慧与力量,在针灸领域日臻完善,不断精进,竭诚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优、更美的服务。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 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瑰宝的中医针灸,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传承人的勇气与智慧下发扬光大,必将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走向世界!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8-22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26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