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报道 > 正文

共建繁荣丝路 共创美好未来

人民网 2025-09-26 08:34

中外媒体嘉宾在云南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体验相关设备。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中外媒体嘉宾在云南大理体验当地非遗项目。本报记者 蒋雨师摄

中外媒体嘉宾在云南大理祥云县沙龙镇鲜花基地参观采访。本报记者 蒋雨师摄

坚持创新驱动  推进开放合作

湖北省武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  何建新

  湖北省武汉市着力推动“三个优势转化”,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同比增长5.2%。

  坚持创新驱动,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依托92所高校、14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100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全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出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力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生态。

  不断推进开放合作,提升枢纽辐射力。中欧班列(武汉)运输线路辐射40个国家,武汉港航线通达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功能持续放大。2025年上半年完成集货1.9万吨,外贸增速达22.3%。

  厚植生态人文底蕴,城市美誉度显著提升。武汉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微笑天使”江豚成为城市生态名片,145处革命遗存遍布三镇,近期成功举办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等活动,城市魅力不断彰显。

  面向未来,武汉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推动模式创新  满足民生所需

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陈宙翔

  云南建投以丝路精神为依托,深化合作促发展。聚力深化产能合作,投资建设运营的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成为老挝工业化示范区、国际产能合作承载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先行示范区、“南南合作”低碳示范区。聚力推进互联互通,中老高速万象至万荣段建成通车,结束了老挝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聚力推动精益建造,累计在21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300余个国际工程,荣获8项境外鲁班奖。

  集团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激活发展强引擎。着力推动模式创新,构建了“投资开发、科研设计、工程建设、项目运营”境外业务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供应链创新,物流业务涉及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助力云南茶叶、咖啡香飘世界。着力推动标准化合作,投资成立老挝国家级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推动中国规则、技术、标准“走出去”。

  集团以属地生根为路径,架起友谊连心桥。全力推进属地管理,承办境外商务代表处4个,注册境外机构25个,海外项目员工本地化率超过80%。全力解决民生所需,累计实施援外项目37个、“小而美”项目29个,用行动传递温暖,实实在在提升当地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增进相互理解  共创美好明天

摩洛哥新闻报媒体集团总经理  哈立德·阿尔巴尔哈利

  当前,国际挑战和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变化。战争、冲突与经济危机并存;气候变化危机日益加剧;核威胁不断增长;国际准则与机构被公然削弱;个别国家野蛮地独断专行,做出威胁世界和平的决定。我认为,我们应当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界,同时也应坚持和平价值观,将资源用于教育、医疗保健以及社会福祉等方面,此外还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个人无论性别、肤色等因素,都能有和平与繁荣的生活。

  非洲大陆有着巨大的机遇。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都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阿尔及利亚于2018年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在当地开展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摩洛哥于2017年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根据202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是摩洛哥的第二大投资来源国。在摩洛哥,中国企业已投入超过1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并在可再生能源和汽车零部件领域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

  感谢人民日报社此次在云南昆明举办以“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感谢中国,让来自各国的媒体人士、政经界人士能够彼此对话,增进相互理解,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为后代共创更美好的明天。

  

追求过硬品质  激发共赢活力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轶鹏

  伊利深耕国际化布局10余年,逐步打造出一条连接产销、贯通中外的发展之路。目前,集团在全球拥有15个研发创新中心、81个生产基地,全球合作伙伴覆盖39个国家的2000多家头部企业。

  以过硬品质,筑牢信任根基。在国内,集团建立了食品安全标准,只有完全达到内控线要求的产品,才能走出工厂、走向市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集团将这套高标准贯穿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的全流程。

  以本土化运营,激发共赢活力。在人才本土化方面,目前海外子公司的本地员工占比超过90%;在产品本土化方面,伊利深入调研当地消费习惯与口味偏好,量身定制丰富多样的产品;在供应链本土化方面,优先与当地供应商合作,海外子公司的本地化采购占比超70%。

  以开放姿态,讲好合作故事。近年来,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已累计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30余次,吸引多家海外媒体的记者实地探访,直观展示中国乳业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水平。海外工厂同样坚持开放透明,伊利印尼工厂面向周边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参观、开展研学活动,每年接待访客众多。

  

拓展国际市场  夯实品质根基

陕西西凤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亚兰

  西凤集团秉承“以酒为媒、以文化为桥”理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在品质管控方面,集团建立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可溯源管理。通过“1+N”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取得了7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集团坚持市场化、本地化策略,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文化特点研发产品。目前已在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构建销售网络,在18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商标,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在文化传播方面,西凤酒通过组织秦腔、华阴老腔等传统艺术展演,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同时依托西凤老街项目,持续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现已获得多项国际质量认证,并在国际赛事中屡获殊荣。

  围绕数智化与绿色转型,集团建成10万吨级数字化、智能化工厂,通过设立七大关卡、55道防线等严格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产品品质。同时,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制造环节,依托先进科技实施节能减排,实现集约化生产。

  西凤集团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白酒走向世界,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互鉴与经贸合作。

  

擦亮旅游名片  展现巴蜀魅力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委书记  魏  柯

  作为“古蜀三都”之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深入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以“香城宝地·古蜀新都”品牌为统领,加快打造锦绣沸腾游、古蜀文化游、影视演艺游、潮玩运动游4张名片,吸引国内外宾客前来游览。

  IP联动,擦亮锦绣沸腾游名片。以蜀锦蜀绣、大熊猫等特色IP为纽带,建成丝绸主题博物馆,蜀锦蜀绣产品出口至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占地6000亩的天府沸腾小镇年吸引游客逾600万人次。

  传承创新,擦亮古蜀文化游名片。依托宝光寺、桂湖等人文资源,面向全球华语文坛设立“杨升庵文学奖”,成立“升庵文化城市联盟”,促进文化交流合作。

  品牌赋能,擦亮影视演艺游名片。作为众多经典影视作品的取景地,联合四川电视台打造金熊猫国际电影节超高清影视基地,依托时光520文创公园举办2024丝绸之路国际时装周等60余场国内外大型活动,发挥四川音乐学院优势促进中外艺术交流。

  办赛营城,擦亮潮玩运动游名片。打造足球、旱雪、冰壶等运动场景,尖锋旱雪场承接相关运动员的备赛训练,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世界斯诺克学院西南分院等相继落户,高质量承办大运会水球和世运会轮滑、棒垒球等赛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风采、巴蜀魅力。

  

优化金融服务  共建创新生态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行长  李南青

  文明互鉴,重在行动。中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实践,可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参考。微众银行通过科技创新让更多客户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努力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与满意度。

  10年多来,微众银行打造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核心系统,实现软硬件自主可控,累计申请专利超过4100件;在一系列突破性科技创新基础上,成功推出数字化金融产品,累计服务超4.3亿个人客户。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数字科技已成为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纽带,微众银行积极响应并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2024年6月,微众银行获准在香港设立微众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实践成果,微众科技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数字金融和数字基建解决方案,提升其金融科技能力与数字化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微众科技已与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未来,微众银行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深化国际合作,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机遇,共建跨区域创新生态,拓展共赢发展空间,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力量。

  

搭建交流桥梁  促进互联互通

巴西《圣保罗页报》助理总编辑  利维娅·玛拉

  中国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经贸往来并非两国间唯一的联系,我们深知沟通交流是跨越距离和搭建桥梁的最佳方式。巴西的华裔群体约有30万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圣保罗,为了让巴西读者及时全面了解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圣保罗页报》两年前在北京设立了常驻记者站。我们始终坚持严谨的编辑方针,秉持着独立和多元化的新闻原则,为读者带来关于中国的相关信息。

  我们密切关注并持续报道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它不仅关系到投资、贸易,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我们看到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这一倡议,反映了大家的需求和变化,证明通过合作可以将不同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

  当今世界面临很多压力和挑战,我们相信中国经验能够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无论是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还是科技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以及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优势,中国都为巴西带来了非常多的启示。

  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性议题,我们需要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造福全人类。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深度交流必不可少,像这次论坛这样的平台就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在沟通中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责编 李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