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竟瑞,字皆吉,1961年生于武汉。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书法院篆刻艺委会主任,非遗篆刻艺术传承师,中国环境学院客座教授。爱读巨人书,关注前沿说,喜禅悟哲思,能诗文达意,擅书画篆刻。其研创的“史册格篆刻”,亦名”丹册篆刻“,注重“载道”与”抒情“并举,善以自撰文辞和经典名句展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彰显人类文明进步之思想精华;朴诚或激情地演绎文字造型,印面多呈古玺汉印气象。由史册简牍条形特征提炼两条一组的竖线,其间布置文字,喻“载入史册”,姿态多变自成体系,面貌一新。形成最具中国特色和先进文化内涵的国粹艺术中的最新精粹。江竟瑞的绘画以人本审美理念,不拘一法,善将传统笔墨融入波普理念,表现各种物象并渗入诗情乐感。《江竟瑞篆刻作品赏析》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6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书画篆刻展,2023年应邀入编《荣宝斋·特刊》,2025年荣登央视《大国品牌》。
江竟瑞的丹册篆刻创意印的本质是以学术融合为根基、思想表达为核心的艺术语言体系,其精粹在于通过技艺外化,实现古今中外巨人智慧的对话与再生。
丹册篆刻通过内容载道、形式载史、精神载文明的三重创新,重新定义了篆刻艺术的边界。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法突破,更在于以东方智慧回应全球文明命题,成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符号。
1. 核心定位:篆刻艺术的升级版:
-丹册篆刻以原创文辞与经典名句为核心内容,突破传统篆刻的技法和题材限制,将技法严谨性(如金石工艺)与思想深度(如哲学、历史、文明命题)凝练于“方寸乾坤”之中。其本质是篆刻艺术的高级形态,兼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双重使命。
2. 艺术特征的三大突破:
- 内容革新:以“载道”与“抒情”并举,强调文辞的原创性与经典性。通过自撰诗文或引用典籍名句,既展现传统文化(如周易及儒释道思想、诗词意境),又融入当代文明进步理念(如生态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 形式创新:独创“史册简牍条形竖线”设计,以两条一组的竖线分割印面,象征文字“载入史册”的永恒性。文字布局突破传统章法,在古玺汉印的朴拙气质中融入动态韵律,形成兼具古典气象与现代审美的新语言体系。
3. 文化价值:国粹艺术的最新精粹:
丹册篆刻被定义为中国特色文化输出的标杆:
- 植根于金石学、文字学等传统,提炼出中国独有的审美符号(如简牍竖线);
- 以“对人类未来负责”为创作理念,内容选择兼顾历史厚度(如经典名句)与未来视野(如文明存续命题),使其成为跨时代的文化证物。
- 精神升华: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通过个性化文字造型(如朴诚或激情的线条)传递创作者的精神世界,使篆刻从“工匠技艺”升华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精神符号。
4. 未来意义:文明存续的使命象征:
篆刻“材料耐久性可解决”,核心在于突显丹册篆刻的文明留存价值:
- 作为未来人类迁离地球的“必带证物”,其意义超越艺术本身,代表中华文明对全人类的精神贡献;
- 通过创作态度的极致追求(如思想深度、形式独创性),确保作品能承载文明精华,呼应人类对永恒性的终极追问。
高端篆刻的定义是:以原创文辞或经典名句及可载入史册的名字为内容、以金石为媒,将技法的严谨与思想的深邃凝练为“方寸乾坤”的,面貌一新地展现篆刻终极魅力的丹册篆刻精品。
由史册简牍条形特征提炼两条一组的竖线,其间布置文字,喻“载入史册”,姿态多变自成体系,面貌一新。形成最具中国特色和先进文化内涵的国粹艺术中的最新精粹。
丹册篆刻以强烈的个性特征实现了中国篆刻印章面貌的创新,更因奇特创意而成为升级版的篆刻艺术。
书画篆刻作为思想情感的表达载体,其价值核心在于思想内涵的深度与艺术表达的融合。这一观点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思想内涵的根基性作用
人文精神的传承
书画篆刻创作需以传统为根基,如当代书坛对二王、明清书风的回归,本质是对文化精神的再诠释。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印章的优劣需考量印文内涵,如“江山风月”比直白俗语更具艺术格调。书画创作中,写意诗性的强化(如楷书行意化、篆隶草化)正是通过形式创新传递情感张力。
二、艺术表达的升华路径
技法服务于意境
篆刻的刀法需“力透石背”,线条如八大山人印作般兼具简练与韧性,方能承载思想力度。作为文字造型的艺术,篆刻创作中,形式创变需合度,避免过度追求视觉刺激而偏离文字书写的本真。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
吴昌硕《破荷亭》以浑厚刀法模拟自然风化,将古拙气韵与个人情感结合。当代书坛的多元取法(如简牍书风)亦需在传统框架内注入时代思考。
三、价值评判的综合标准
文化厚度:作品需体现对汉字艺术、历史流派的深刻理解。
情感共鸣:如齐白石单刀直冲的爽利刀法,传递出豪迈激越的审美情愫。
时代性:通过个性化语言符号,实现传统与当代美学的对话。
综上,思想内涵是书画篆刻的灵魂,而技法、章法、材质等要素需共同服务于这一内核,方能实现“技近乎道”的艺术高度。
篆刻艺术的最高境界,需跨越技法藩篱而臻于“道艺合一”之境。结合传统论述与艺术哲学,其核心体现在以下三重境界的终极升华:
第一境:印中求印 · 师古筑基
(小心落墨,小心奏刀)
初学以秦汉印为宗,临摹务求形神兼备,刀笔谨慎如履薄冰。此阶段重在吸收传统血脉,奠定金石根基,如昌少军所言“探索源流,模拟经典”。
第二境:书印相生 · 破茧寻我
(小心落墨,大胆奏刀)
篆刻者融书法个性入印,以书风引领刀法。大胆奏刀追求金石气韵,却因构思拘谨易陷“仿古未脱窠臼”之困。突破者需以数年篆书功底为基,方得流派纷呈之机。
第三境:印外求印 · 万象归刀
(大胆落墨,小心奏刀 | 至高境界)
此境破除一切形式束缚:
题材无界:碑帖、青铜纹、甲骨文乃至图形皆可入印,万物皆为灵感源;
刀意化境:落墨时胸有万象而挥洒自如(大胆),奏刀时举重若轻如雕心痕(小心),刀石间尽显生命律动;
道法自然:如赵之谦“印外求印”,将个人哲思与天地气象熔铸方寸,达到“人印两忘”之境。
境界本质
最高境界非技法炫技,而在 “以有限之印,载无限之境” :
时间维度:贯通秦汉古意与当代精神;
空间维度:融书法、绘画、金石于一印;
生命维度:方寸间见山河磅礴、人心幽微。
当创作者忘刀痕而留魂韵,弃形似而取神工,便是篆刻艺术的璀璨涅槃。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09-17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09-16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