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晚,“礼赞祖国 戏韵华章”——2024年繁昌区乡村村晚之戏曲专场暨繁昌区原创小戏展演在繁昌区乡村振兴馆开演。原创黄梅小戏《非常唤醒》凭借精彩演绎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该剧讲述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突围人员计划从敌伪重兵防守的繁昌县渡江。前两次派人与城内“滕记脂粉铺”掌柜滕青青联络均失败。第三次派出罗辉同志,在红花山游击队员柳三姑协助下进城,却当街被叛徒指认牺牲。柳三姑情急中躲进脂粉铺。危急关头,柳三姑用“二道门”暗号与滕青青接头。此时,敌伪侦缉队长查大嘴追踪而至。三人斗智斗勇中,查大嘴竟也用“二道门”暗号发出接头信号。原来,他是潜伏在敌人内部、断了线的我党同志。三人遂联手,为突围将士开辟生命通道。
演出后,笔者采访了编剧杨素之。杨素之系农工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宁国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皖南花鼓戏研究员,现供职于宁国市常春戏剧艺术有限公司,曾参加多项国家级文艺骨干培训,创作有多部获奖作品。
谈及创作初衷,杨素之说:“2023年底,受繁昌一家民营剧团委托创作红色题材小戏。我查阅繁昌党史发现,皖南事变后,有700余名突围同志在红花山游击队和地下工作者帮助下经繁昌转移过江。因此,我决定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一部反映繁昌地下工作者在白色恐怖下保障突围同志转移的剧目。”
杨素之强调,创作首要在于确立意义:纪念繁昌人民在皖南事变中为开辟“生命通道”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突显“四个讴歌”,重温初心,增强繁昌人民荣誉感,激励新时代建设。他引用伍先华文章中新四军老战士胡仁义的评价:“繁昌广大人民群众护送的是革命的火种、胜利的希望。”受小戏篇幅所限,剧情聚焦于地下工作者为保障过江安全需铲除叛徒,设计了冒险接头的场景故事,力求娱乐与教化结合,兼具可看性与教育性。
关于剧名《非常唤醒》的由来,杨素之介绍源于对当时极端环境的刻画。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繁昌县政府与第六区专署勾结,组织搜剿队清剿,发动乡保甲长检举,驻军配合便衣侦探,并严查户口,企图切断新四军渡江通道。随后成立的“中统繁昌调查统计室”更强化了军事“清剿”与特务暗杀,勾结日伪袭击游击区,杀害革命干部群众百余人。
“白色恐怖下的中共繁昌县委,将收容、护送突围人员作为最重要任务。环境是‘非常’的,任务是‘非常’的;要唤醒党组织布下的关键暗棋(闲子),更是‘非常之非常’。故定名《非常唤醒》。”杨素之解释道。
人物设计上,杨素之着重三点。接头人柳三姑:为纪念红花山游击队和繁昌人民的牺牲,设计这位勇敢机智、身手不凡的女游击队员。她陪同联络员进城,意外发生时能代为接头完成任务。被唤醒者滕青青:代号“冬笋”,是隐蔽战线上的关键暗棋,非万不得已不起用。其公开身份是脂粉铺老板娘,便于接触阔太小姐,外在形象是能说会道、风情世故的交际花,以掩护真实身份。隐藏者查大嘴:伪繁昌县侦缉队队长,代号“青蛙”。出场时令观众憎恶,难以与共产党人联系。其真实身份是潜伏更深的断线同志,他的觉醒带来强烈戏剧反转。
剧情设计为独幕剧,场景集中在脂粉铺内。以柳三姑在危急中寻找接头人开场,层层递进展现“非常”情境下的接头过程。剧情在唤醒与行动中步步升级,观众情绪随之在险象环生和身份认知的反转中得到升华。
剧本经两次修改后交予剧团。今年11月,该剧在芜湖市“盛世梨园百花开”第十一届新创剧目展演中取得佳绩。杨素之希望剧团继续打磨,使之成为地方代表性剧目,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那段艰难而峥嵘的历史岁月。
为不过多地耽误杨素之老师的时间,在起身告辞前提出能否为马仁奇峰景区写出传奇小戏,他欣然同意。我们期待在孙村镇相逢。
作者简介:
俞乃思,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现为繁昌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繁昌区人武部义务新闻报道员。历任孙村镇文化站站长、人大秘书、广电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发稿无数,获奖频繁。始终坚信:唯有持着精进的耙锄,在乐观的田园上撒下希望的种子,才能收获丰收的果实。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9-13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5-24
新华网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