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引一个与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的、自然科学史上的趣闻:美国科学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于一八六七年发明了电话,当时没人理睬,他就自费到许多城市去表演,顽强地宣传自己的成果。观众只把他的表演当作很好玩的“马戏”,一笑了之。他登记了专利,也无人问津。后来,在他的资金为自我鼓吹即将耗尽时,幸得一位“伯乐”倾囊相助,办了个“贝尔电话公司”,这才把电话推广开来,使人类能在远隔千里时犹如近在咫尺地交谈。据考证,在贝尔之前就有人发明了类似电话的装置,而且已试验成功,但由于没有贝尔的“厚脸皮的自吹自擂”精神,一腔心血,终付东流。
自1987年9月到乡政府【当时孙村还未撤乡建镇】,从事新闻工作以后,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投稿在稿件的末尾,附上一段采访感悟,阐述自己的思想以及稿子的“重要性”,以达到“吹捧自己”,引起编辑主编重视,从而最终得以发表的目的。各类党报党刊发表的消息的《编后话》和《编者点评》,绝大多数是我投稿时“自吹自擂”的原创。下面举两例,以飨网友。
图为2025年9月21日上午,作者(左)与繁昌区、湾沚区两位融媒体“撑门人”王芳、陆蓉,在繁昌北站繁昌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典现场就新闻相关业务进行探讨交流。
2005.9.30《芜湖日报》见报稿《孙村镇长江引水工程开工为丘陵岗区“解渴”》,附信是这样的:投资800万元引长江水为丘陵岗区“解渴”,孙村镇此举堪称大手笔。谓之“大”,不仅仅是项目投资大、决策气魄大,更反映了孙村镇党委、政府重视民生,将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这也是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004年5月26日《安徽日报》见报稿《孙村热土培育众多文艺人才》,附信是这样的:近年来,位于繁昌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重镇孙村,写作、书法、绘画、摄影、舞蹈、表演等各类文艺爱好者越来越多,在这“金字塔”式的厚实基础上,一大批起点高,层次高的乡土文艺人才和文艺活动骨干脱颖而出,使孙村这片经济的热土成为文化的热土,使以“人字洞”为骄傲的古人类的发源地充满了与时俱进、青春焕发的时代风采。对此,编者不妨把孙村乡土文艺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称之为“孙村文化现象”。从唯物主义哲学原理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换句话说,物质文明决定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孙村文化现象”是印证“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作用物质”的最好论据。由于经济和繁荣与发展而推动的孙村灿烂多彩的文化生活,必定在孙村农民全面奔小康的进程中,发挥它那巨大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这其中,那一批批离农不离乡、从文不离土的文艺“轻骑兵”,在奔小康的进程中一定会大显身手。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9-13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5-24
新华网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