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专栏 > 正文

草绳传薪火:鲁大学子用青春指尖编织井冈记忆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刘梦蝶 贾丛瑞 2025-08-11 09:51

七月末的盛夏,阳光在层叠的竹叶上跳跃,井冈山被晕染得愈发迷人。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鲁利童辛”“青衿薪传”“语路同行”三支“广秀”志愿服务支队的青年学子们,迎来了一场与时光对话的“指尖课堂”——向当地老匠人陈传生师傅学习传统草鞋编织技艺。

带着新奇与期待,支队成员们围坐在陈师傅身旁。初看陈师傅粗糙却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动作行云流水,不少人觉得“看似简单”。然而,当干燥的稻草真正落入年轻的手掌,笨拙的指尖试图捕捉那无形的编织韵律时,巨大的挑战才如潮水般真切涌来。“左手捏住草茎中段,右手食指勾住三分之一处轻拧,形成‘麻花扣’”,陈师傅讲解清晰,但操作远非易事。队员们迅速发现,草的韧性、拧转的角度、绳结的松紧,皆需精妙掌控。支队成员看着自己手中略显凌乱的草绳,由衷感叹:“看陈师傅做行云流水,自己一试才知深浅。每一股草的力道、每一次拧转的角度,都是指尖积攒出的经验,都是岁月磨砺出的智慧。”简单的草绳,成为考验耐心与悟性的第一课。

图为支队成员向陈传生师傅学习编织草鞋

在指尖与稻草的笨拙角力间,陈师傅不仅传授着指间的奥秘,更深情讲述草鞋承载的历史。他含泪的眼眸深处映着过往,追忆道:“我的爷爷正是当年为红军战士编织草鞋的匠人。”“编紧些,战士们爬山才稳当”祖父的话混着草香落进记忆,如今成了陈传生师傅教年轻人时的口头禅。井冈山的山风,曾吹拂过祖父俯身搓捻草绳的身影,那草鞋的经纬,曾丈量过通往曙光的蜿蜒征程。从祖父为红军编织步履的身影,到儿时掌心落下的技艺火种,再到眼前这群青春手掌的跃跃欲试,一门古老的手艺,在家族的血脉与时代的呼唤中,悄然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无声的接力。听着故事,摩挲着被稻草磨红的指尖,队员们心中的新奇逐渐化为深深的敬意。他们真切领悟到,手中编织的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段凝结着军民鱼水深情、彰显革命者钢铁意志的鲜活历史。

当被问及为何数十年如一日守护这门手艺时,陈师傅的回答质朴而有力:“为了一份工作。”匠心的坚守,在朴素的回答中彰显崇高。这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一位匠人对祖传技艺的执着守护,是对其中蕴含的精神火种的自觉传承,更是对那份血浓于水的军民深情的无声致敬。队员们的心弦被深深拨动,正是这份源于生活本真、扎根泥土的平凡坚守,让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得以接续传递,让军民同心的不朽情缘在指尖流淌。

随着指尖与草茎的角力渐入佳境,精神的星火也在绳结的拆解与编织中悄然点亮。支队成员对着自己打出的死结发愁,陈师傅见状放下手中的活计,苍老的手指耐心穿过他们的指缝,缓缓松开麻花绳。“草和人一样,得顺着性子来。”他语重心长:“当年红军穿我爷爷编的鞋,走的是最难的路。现在的人虽然不用再遭那份罪,但这手艺里的劲道,不能断。”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大家。支队成员捧着自己编织出的虽稚拙歪扭、却浸透了汗水与心血的鞋底,声音里带着微颤:“这草绳在掌心勒出的红痕,终会淡去,可它勒进心坎里的印记,却会长存。爷爷的叮嘱,‘编紧些’,编紧的不只是鞋,更是这股不能断的‘劲道’。”

在这堂特殊的“指尖课堂”上,一双双由青涩指尖复活的新编草鞋,静静躺在竹席上。它们已不再只是稻草的形态,是手掌上磨出的印记,是山风中不肯消散的足音,更是一段被无数双手捂热的历史,深深勒进了年轻生命奔涌的血脉里。那草绳的三股,拧着技艺的脉络、生活的重量与精神的星火,在躬身实践中,让队员们真切体悟了革命传统的温度与力量。这份带着草香与星火的深刻体悟,为“井冈情·中国梦”的实践征程烙下了坚韧的精神印记,并如那坚韧的草绳一般,在井冈山不息的清风里,坚定地延伸向未来。

【责编 李媛】

践行师德师风 勇担职责使命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9-13

时代呼唤艰苦奋斗精神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5-24

24小时热点